嗜酸性腺瘤

嗜酸性腺瘤

概述:嗜酸性腺瘤(oxyphilic adenoma))又称嗜酸细胞腺瘤(oxyphil cell adenoma或大嗜酸粒细胞瘤(oncocytoma),是由细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的大细胞,即大嗜酸粒细胞组成的单形性腺瘤。现国内通译为嗜酸粒细胞腺瘤。前一名称是Jaffe(1932)最早应用,后者则是1949年Meza-Chavez所提出。嗜酸粒细胞的特点是大的上皮细胞包含有明显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质。
    多灶性嗜酸细胞腺瘤样增生(multifocal oncocytic adenomatous hyperplasia)是在腮腺呈无包膜的、局灶性的嗜酸粒细胞或透明细胞增生,周围有正常腺细胞。这种多灶性的增生会给人一种假象,以为是浸润性生长。弥散性的嗜酸粒细胞增生极罕见,其间可见脂肪组织。这些都是非肿瘤性病变。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嗜酸性腺瘤为少见肿瘤,文献报告占所有涎腺上皮性肿瘤的0.1%~1%。女性患者稍多于男性,年龄多在50~75岁。发病部位极大多数位于腮腺,少数位于下颌下腺,也可发生于腭、舌、颊、扁桃体、鼻咽及喉等部位的小涎腺。嗜酸细胞腺瘤可发生于双侧腮腺,Blanck等报告的13例中,5例为双侧肿瘤,其中2例同时发生,3例先后出现。

病因

病因:病因不明。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嗜酸性腺瘤是老年性疾病,文献报道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有报道女性患者稍多,但也有认为两性发病比例无大差别。临床表现和发生于涎腺其他良性肿瘤相似,呈无痛、缓慢生长、单个或呈分叶状、稍硬的活动性肿块。99m锝扫描检查可见瘤体浓聚而呈“热结节”,和Warthin瘤所呈现者类似而无法区别。
    肿瘤生长缓慢,病期1~5年不等,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有时呈结节状,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有时局部有囊性感。无面神经功能障碍。偶见发生于鼻腔或鼻咽等部位者,可出现鼻塞症状。
    嗜酸粒细胞瘤恶性变极其罕见,核仁增大而明显并非恶性指征。必须有有丝分裂相、侵犯神经、血管,向周围组织呈浸润性生长或侵入腺周淋巴结、发生颈部或远隔部位转移。Batsakis曾认为发生于上呼吸道的小涎腺嗜酸粒细胞腺瘤呈实性生长应视为低度恶性肿瘤。Damin等复习文献报道及作者的病例,实性生长的小涎腺嗜酸性腺瘤并无侵袭性或破坏性生长表现。

并发症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肉眼观  嗜酸细胞腺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稍呈结节状,有完整被膜,中等硬度,直径0.7~6cm不等,多在3~4cm大小。剖面浅粉红、黄褐色或棕褐色,均质性,偶见小囊腔。
    2.镜下所见  肿瘤由较单一的嗜酸细胞组成,排列成实性片块或小梁状结构,也可形成腺管样结构,腔内空虚,或含PAS阳性的分泌物。肿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胞膜清晰,细胞质丰富,其中充满细小的嗜伊红颗粒。核呈圆形,位居细胞中心,空泡状,有一个或多个核仁。偶见双核,核分裂相少见。肿瘤间质较少,少量结缔组织将肿瘤分隔成分叶状,间质中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多数情况下较稀疏。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线粒体,其含量可占整个细胞容积的60%,并可见基底膜、桥粒、张力丝以及一些分泌颗粒,可以确认其腺上皮发生来
腮腺的肿瘤多有完整包膜,但小涎腺的肿瘤呈局部浸润性生长。位于鼻腔或鼻窦的肿瘤常侵入周围间质甚至侵蚀骨质。因而有的学者认为这些部位的嗜酸细胞腺瘤虽然组织学表现良性,但应视为低度恶性肿瘤。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99m锝扫描检查可见瘤体浓聚而呈“热结节”。

诊断

诊断:临床上,嗜酸性腺瘤呈良性肿瘤的表现,因系少见肿瘤,亦无特征性表现,因而常诊断为良性肿瘤,确切诊断依赖于病理。
    嗜酸细胞腺瘤与沃辛瘤有许多共同的临床特点:①常可双侧发生;②腮腺最常见;③99m锝核素显像呈“热”结节。其区别在于:嗜酸性腺瘤不限于腮腺后下极,可见于其他部位,且嗜酸细胞腺瘤女性多见,而沃辛瘤绝大多数见于男性。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组织病理学方面,嗜酸性腺瘤应与上皮细胞为主的沃辛瘤涎腺导管癌及嗜酸细胞腺癌相鉴别。

治疗

治疗:治疗为手术切除。因其可呈多灶性生长,或在瘤周正常腺体中可有多个肿瘤样嗜酸细胞组成的结节。因此,腮腺肿瘤宜作全腮腺切除,保留面神经。

预后

预后: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少数复发者是由于出现新的原发病灶,而不是最初的肿瘤切除不彻底所致。部分病例为双侧腮腺病变,故在复查时应注意检查对侧腮腺。

预防

预防: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